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展现行动 创造希望
发布日期:2021-09-10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也没有人不恐惧死亡;但为什么会有人自杀?


“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
                                                                                ——叔本华



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全社会尤为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一些很棘手的心理问题……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1000-2000万自杀未遂者,5000-12000万人深受其至亲与朋友自杀或自杀未遂的影响。自杀可能发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在中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大死因,令人痛心。

问:“我们能预防自杀吗?”

答案是:能!
通过预防与专业干预,即使不能完全防止自杀,我们也能减少自杀。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9月10日是第19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是“展现行动 创造希望”。在泉州市第三医院,有2部拯救生命的热线——泉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595-27550809,18159526768),从2010年4月开始,这条热线就开始承载拯救生命的艰巨任务,截至今年8月31日,已成功挽救588例危机来电者。
 
关于青少年自杀的一些误解
问:青少年自杀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吗?

答 数据给出的答案:并不是。
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群体(15-29岁)的第二位死亡原因。在我国,也是类似的情况,自杀在10岁之前比较少见,但是在10-25岁青少年非疾病死因中,自杀仅次于交通事故和溺水所致死亡。
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就更多了,1/7的青少年产生过自杀念头,而实际自杀行为产生前通常都会有自杀念头。因此,需要对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多加关注。
问:青少年自杀前父母通常能获知他们的自杀想法吗?
答 答案:不是。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能完全了解孩子的想法,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幸福,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烦心的事情,即使有,也是无病呻吟而已。实际情况如此吗?事实上,很多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并不会主动告诉父母,很多青少年自杀行为发生后,父母陷入一种茫然的状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为什么没有发觉?”
问:自杀的青少年都是心理脆弱吗?

答 答案:不全是。

很多新闻报道青少年自杀的导火索常常是很小的事情,比如考试不合格,被老师、父母责骂,与男(女)友分手等。因此,有人得出“结论”——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一点点打击都承受不了。实际上,青少年的自杀是“最近的直接诱因(扳机点)”+“前阶段的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后者是长期的影响因素。
 
“受到困扰的人往往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用情绪支配自己,而忽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可惜的是,他们采用永久的、不可逆转的方式来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谢永龄《青少年心理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
他们看似斗志昂扬、无坚不摧,其实内心无比渴望被接纳、被关爱。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推他的父母,挑衅他的父母,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

该书的作者乔西·西普也曾是一个叛逆少年。
作为一个孤儿,他曾辗转过多个寄养家庭。
每次被送往寄养家庭时,他就会捣乱、惹祸,用各种方式激怒养父母,并暗暗计算,多少天后自己就会被赶走。
直到遇见了一个无论他怎么调皮、恶作剧,都愿意包容、接纳他的养父。
当他酒驾被捕后,养父对他说:
“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正是这句话,让乔西下定决心改变,最终成为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矛盾且迷茫的,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作为曾从青春期走过的父母一定还记得。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我们的敌人,而是一个懂得示弱和共情的朋友。也只有听见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呐喊、斗争背后的呼唤,父母才不会跟孩子剑拔弩张,斗得两败俱伤,孩子才能平稳度过动荡的青春期。无条件地和孩子并肩而立才会赢得他的心
我很喜欢作家刘娜分享的一个故事:
一位叫“劲姊”的妈妈,有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儿子。中学时,她多次被老师请到学校,以至于一看见老师的号码就紧张,可她没有因此而指责、打骂儿子。
有一次,老师又打电话给她,说儿子伪造走读证,多次混出学校。当时妈妈正在另一座城市出差,向老师说明情况后,立即出发,终于在晚上10点赶到了学校。见到儿子时,他正在走廊上罚站,妈妈没有冲上去教训他。而是问他吃过饭了没有。儿子摇了摇头,妈妈便把路上给儿子买的饭菜递给了他。学校给出的处罚结果是停课三天,记过处分。 三天里,妈妈一句话也没提这件事。直到第四天,送儿子去学校,到了门口才问他,你说说都是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儿子笑了,把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倒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是出去走走,买杯饮料。妈妈听了,说了句:“何苦呢,一个人的档案是要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又顺便告诉他:“妈妈眼睛不好,那天赶去学校,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出点事,你日子怎么过呢。”从那以后,儿子就再也没给妈妈添过乱。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青春期的孩子,是听不进去道理的。甚至有时候,父母越是讲道理,和孩子之间的那堵墙就越厚:孩子会觉得父母只是想快点解决麻烦,而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再正确的道理都没用,反而会弄得僵持不下、两败俱伤。倒不如怀着一颗有爱、理解、等待和接纳的心,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了赢了孩子。唯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和父母的战争里撞得头破血流,才不会牺牲宝贵的青春岁月来报复父母。而父母也能在亲子战争过后,完好地幸存下来,并以更加鲜活的姿态活下去。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这场亲子战争中,修得一颗平常心,更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与父母和解,走向更大的世界。
 
下面这些方法有助于家长培养孩子的内在安全感:
1、每天专心陪伴孩子十分钟,给予七八岁前的孩子睡前陪伴最重要。
2、每天拥抱孩子一两次。
3、练习肯定语言,放弃说“不要……”
4、可能的话,家长每天做十分钟冥想,或一个人静静发呆十分钟,有助于改善紧张性思维,不知不觉中就会告别“灾难性联想”。
而下面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内在安全感:
1、遇事多问问,让学生有机会诉说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这样可以避免情绪冲动时做出过激行为。
2、说话语速慢一点,底气足一点,说话时留一半气息在腹中,让学生有稳定感。
3、训练自己“不评判”的态度,因为评判不仅让自己有失偏颇,还会被带入思维定式中引发不必要的情绪。
4、承认自己作为教师并不是全知全能,接受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波动大时,允许自己休息片刻。
5、每天找十几分钟独处的时间,一个人静静地走路、喝茶、读书或发呆,有助于放松自己。在一个放松的老师面前,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到安全自在。
 
青少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从个体角度需要重视,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共同努力,保护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这个世界随访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疗愈自己,抚慰他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好每一个年轻的生命,让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不再发生。
 

 文/刘华杨
审校/倪峻华
参考文献:《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简介:刘华杨,女,医学学士,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急救员,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教学等工作,对心理危机干预、情绪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个人成长等方面有一定的心得。
 
泉州市第三医院是泉州市区唯一的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设有精神科、心理科、儿童青少年科、物理治疗科、司法鉴定科、康复科、中西医结合科、戒毒治疗科等科室。业务范围包括: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验,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物理治疗等。
 

泉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免费心理援助热线

0595-27550809 18159526768

服务时段:周一至周五

08:30-12:00 13:30-21:00

门诊时间

工作日:8:30-12:00;13:30-17:00

门诊热线:0595-2755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