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用爱与接纳消弭愈后者的心结 ——帮助新冠康复患者回归社会
发布日期:2022-05-06
                                                                                                
   新冠肺炎不仅是一种疾病,也是一次群体应激性事件。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渐渐好转,但它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精神心理创伤并未完全褪去。在定点医院、隔离点治疗期间,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急性应激状态下出现失眠、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康复,仍有少数患者依然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持续存在焦虑、失眠、噩梦,过分担忧和容易受到惊吓等适应困难症状。 

   从对1276名从武汉金银潭医院出院的新冠患者调查中发现,26%的新冠患者在1年后的就诊时出现焦虑或抑郁。 在对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回访时,一位婆婆表示虽然治疗康复出院,但仍存在病耻感,担心自己会“复阳”传染给别人,担心受周围人歧视,基本不与家人同事朋友来往,以前的社交关系基本断裂;有一疫后女士说,感觉身边有一条隐形的鄙视链,甚至亲戚不愿与新冠肺炎愈后者吃年夜饭等“怪”现象;一名愈后患者抱怨感染新冠在找工作上困难重重,感受到街坊邻居的戒备和堤防让自己很受伤;他们说,自己也不想给周围人添麻烦,面对偏见时,他们只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别人的白眼;他们还说,经历这么多风雨后,看到身边人的厌恶,心理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这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新冠缺乏了解所致,但是2年后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泉州数千名新冠肺炎感染者痊愈后需要回归家庭和社会,这更值得我们关注。

   一、新冠肺炎患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患者治愈出院,他们马上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回归社会的问题。这些出院的治愈患者可能产生自卑、自责、自疑、自闭等心理问题,认为由于自己的患病,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负担,也担心会被别人看不起,不同程度地导致心理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自认为患者即弱者,会被亲友及社会看不起;

   2、自责——感染此病,害人害己,特别是对明确被自己传染的亲友,负疚自责挥之不去; 

   3、自疑——怀疑是否真的治愈了,特别是出现假阴性、复阳等病例时,反复要求查。 

   4、自闭——害怕再被传染,或再传染他人,于是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

   5、自弃——认为经此大难重生,百无禁忌,自我放纵;或者万念俱灰,陷入抑郁。     
                
   许多新冠肺炎病人在治疗期间精神压力较大,康复回家后仍然感到身体不适,会来到门诊反复主诉心慌胸闷、潮热多汗、失眠、担忧紧张等症状。在疫情期间被隔离可能对这些患者形成应激,留下心理阴影,所以更容易出现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紧张害怕甚至情绪低落等相关症状。另外,患者出院后也回到了不同环境中,或许会不断听到“如果可以,请待在家里”的提醒;有些人可能面临个人财务危机等影响,这些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精神健康问题。

   二、新冠病人出院是否会复阳、是否还具有传染性

   新冠治愈后的患者真的有别人眼中的那么危险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免疫学角度而言,新冠患者康复后,身体的免疫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通过与新冠病毒结合来阻止病毒感染细胞,从而有助于避免再次染疫。李兰娟院士曾说,一般来说,康复的病人血液中会有抗体,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只要做好防护,不太容易被二次感染。

  按照现有的全球研究结论,新冠肺炎感染者痊愈后不再具有传染性。希望广大群众要科学、客观看待新冠肺炎,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担忧。

  健康人群对新冠患者群体产生的不信任、不安全、负面的刻板印象,以及进一步的偏见、歧视,说到底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当这种保护过度时会对新冠肺炎康复者造成“二次伤害”。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亟需采取有力措施去解决社会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歧视问题,帮助他们完全回归社会。

   三、如何帮助新冠愈后康复者

   实际上,疫情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关注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的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也纳入“疫情防控图鉴”的重要部分。鉴于目前治愈者呈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各级部门显然应该适时调整,将心理疏导延伸扩展到治愈后,提供针对性更强、更为科学规范的心理援助服务。此外,对于患者担心自己受歧视,不愿意出门或寻求心理帮助等情况,建议在疫情防控之余,做好市民的心理健康科普和心理疏导也很重要。

   首先要发挥公共政策的指引作用。新冠患者回归遇到的困境需要政策性的强力介入,政府的各个部门协调,形成社会支持体系,保证治愈者复工复学的权利,制止用人单位以“新冠肺炎”的名义歧视康复者。某种程度上,帮助治愈者实现这些基本权利,是疏解他们焦虑的最有效方法,可以增加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
 
   2、加大宣教力度。由政府组织支持,通过权威媒体各种形式开展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科普宣教,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如向大众传递关于新冠的知识和科学的应对策略,对于新冠肺炎康复研究的进展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公开,并且要妥善利用媒体资源向公众传播,消除社会民众对于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也可以让民众设身处地理解新冠痊愈者所面临的困境,营造理解、关爱、帮助患者的良好氛围。

   3、加强关爱帮扶。新冠患者回归社会后面临着各种担忧和压力,是最需要家庭、社会支持和关爱的时候。我们也看到很多新冠康复者为了救助更多的人,主动在康复之后自愿献血,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说:别人救了我,我也要救别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心怀善意,渴望报恩。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关怀互助,也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的良好风貌。各级政府应该定期走访慰问“新冠肺炎”康复者的家庭,询问他们在工作、生活方面有无困难,针对相关问题及时提供实际帮助。

   4、采取举措消除歧视。民政部表示,“如果没有这些人民的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疫’散花开,复工复产的局面,当存感恩之心”。居委会和社区管理者应该采取举措消除社区居民对新冠肺炎康复者存在歧视的心态和声音,使居民能够尊重和理解康复者们的艰辛,从而认同和接纳他们。举办各种交流活动,为回归患者提供融入社会的途径,给他们以信心。

   5、将治愈者心理干预纳入后疫情时代防控制度部署。加强心理疏导和随访管理。比如,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掌握患者健康信息,并严格做好隐私保护。在患者出院返回社区后,按照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评估。对测评结果提示有问题或异常的患者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干预,对有严重问题或明显自杀自伤风险的个体及时收治入院。

   6、推动心理热线平台服务。要求各地组建心理疏导服务团队,有关部门应开通新冠肺炎康复者心理热线和心理网站,提供咨询服务,要求各地提高心理疏导服务可及性,规范发展心理热线。强调各地区要将治愈患者心理疏导纳入疫情防控工作整体部署,将心理疏导工作与其他防控措施同步实施。要整合不同部门的心理服务资源,充分发挥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不同专业队伍的力量,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干预服务。要对工作情况进行指导,总结经验和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7、治愈者家人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鼓励
                       
   对于从疾病中走出来个体来说,家人的安慰、体贴、陪伴和鼓励就是他们最大最有力的支持。不给他们施加心理压力,是家庭参与患者愈后恢复的起码要求。家人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言行告诉他们“你没有任何过错”“你是我们家庭的一员,你对我们很重要”,逐步帮助他们慢慢回到正轨。

   其次患者和家属可学习新冠肺炎的医疗知识、科学运动及综合康复措施等正向知识,正确梳理生病感受。一旦发现心理状态有恶化迹象,应及时接受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援助。

   8、新冠患者个人心理调节

   首先,患者应配合定点医院随访登记制度,配合社区做好隔离观察、定期探访、心理干预和健康监测等工作。居家隔离期间做好室内通风和日常清洁,避免外出活动。一旦出现“复阳”或发热、咳嗽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配合医疗机构尽快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其二,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新冠康复者担心在日后生活中被嫌弃、被歧视是很正常的顾虑。即使出现一些所谓的“冷眼”等过激反应,也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要相信,时间是治愈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最好的一剂良药。 

   其三,要恢复正常的社交生活,强化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如建立自助团体、开展自助互助活动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及音乐放松、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其四,如果有需要可到正规心理咨询和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咨询和就医,医院通过系统性评估后会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其五,教导愈后者坚信自己就是健康的正常人。比如武汉当年有6万多名的新冠感染者,他们都回归了正常生活,并没有感染任何人。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要求个人与周围保持一种良性互动。治愈者主动、积极地与家人、社区互动,主动连接外界,才能消弭心底的无力感,增强对人生的掌控感。
   
   疫后,我们需要重建的,不仅是经济,还有精神。后疫情时期,让我们在努力重建经济的同时,也尽力用爱与接纳帮助新冠康复患者。因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座真正的孤岛。

   总而言之,虽然消灭了疫情,但社会回归到正常状态仍面临不小的挑战。政府公共政策的积极引导、社会的接纳和宽容、社区、专业人士、家庭的充分支持以及患者的自我调节,是疏解治愈者心结的有效钥匙,这就需要各方面联动起来,帮治愈者渡过心理难关。
            
文/林珍、陈雅森、刘华杨
审校/倪峻华

上一篇:家长教育团体招募
下一篇:没有了

泉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免费心理援助热线

0595-27550809 18159526768

服务时段:周一至周五

08:30-12:00 13:30-21:00

门诊时间

工作日:8:30-12:00;13:30-17:00

门诊热线:0595-27559120